春天一到,田埂边、河滩上的蒿菜就冒出了嫩绿的芽尖,这时候最适合做一道软糯清香的糯米蒿粑。对于很多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糯米蒿粑是刻在记忆里的春日味道,既有蒿菜的独特清香,又有糯米的黏软香甜,而且做法并不复杂,在家跟着步骤做就能成功。
要做糯米蒿粑,首先得准备好新鲜的食材。最关键的就是蒿菜,一定要选刚冒头不久的嫩蒿,颜色翠绿,叶子柔软,这样做出来的蒿粑才够香。如果是在城市里不好找新鲜蒿菜,也可以网购脱水的干蒿菜,提前用温水泡发后挤干水分就能用。除了蒿菜,主要食材还有糯米粉,最好选细腻一点的水磨糯米粉,做出来的口感会更软糯。馅料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定,甜口的可以准备豆沙、白糖、芝麻,咸口的则适合用腊肉、笋丁、豆腐干之类的,家里有什么就用什么,不用太讲究。
处理蒿菜是做糯米蒿粑的重要一步。新鲜蒿菜摘回来后,要先仔细清洗干净,去掉老梗和杂质,然后在沸水里焯一下水,这一步既能去除蒿菜本身的涩味,又能让颜色保持翠绿。焯水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盐和食用油,这样蒿菜的颜色会更鲜亮。焯好水的蒿菜立刻捞出,放进凉水里过凉,然后挤干水分,放在案板上剁碎,剁得越碎越好,这样和糯米粉混合的时候能更均匀,吃起来也不会有明显的菜渣感。如果是用干蒿菜,泡发后也要挤干水分再剁碎,处理步骤和新鲜蒿菜差不多。
接下来就是和面团了。把糯米粉倒进一个大盆里,然后把剁碎的蒿菜放进去,用手先搅拌均匀,让每一粒糯米粉都裹上蒿菜碎。接着慢慢加入温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形成絮状的面团,然后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揉面的时候要注意水温不能太高,温水能让糯米粉更好地粘合,揉出来的面团也更有韧性。面团不用揉太久,只要光滑不粘手就行,揉好后盖上湿布醒发十分钟,这样后续包馅的时候面团会更容易操作,不容易开裂。
醒面的时候就可以准备馅料了。如果做甜口的豆沙馅,把买来的现成豆沙或者自己煮的豆沙放进碗里,加一点点白糖和食用油拌匀,这样豆沙会更细腻,也不容易太干。要是喜欢芝麻馅,就把熟芝麻擀成碎末,加上白糖和融化的黄油搅拌均匀,黄油能让芝麻馅更香,口感也更顺滑。咸口的话,把腊肉切成小丁,笋丁和豆腐干也切成丁,锅里放少许油,先把腊肉丁炒出油脂,然后加入笋丁和豆腐干丁一起翻炒,加一点盐、生抽和少许胡椒粉调味,炒好后盛出来放凉,馅料就准备好了。
面团醒发好后,就可以开始包糯米蒿粑了。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剂子大概像乒乓球那么大,用手揉圆后,用拇指在中间按一个窝,然后把窝慢慢捏大,变成一个小面皮。取适量馅料放在面皮中间,然后像包包子一样把口捏紧,再轻轻揉圆,最后用手掌把它按成扁圆形的粑粑,一个糯米蒿粑生坯就做好了。包的时候要注意,面皮不要捏太薄,不然容易露馅,收口的时候要捏紧,防止蒸的时候馅料漏出来。做好的生坯可以放在刷了油的蒸笼屉上,或者垫上油纸,这样蒸好后不容易粘住。
全部包好后,就可以上锅蒸了。蒸锅加水烧开,把蒸笼屉放上去,盖上锅盖,大火蒸十分钟左右。蒸的时间不用太长,因为糯米粉容易熟,蒸太久反而会让蒿粑变得软烂,失去形状。蒸的时候要注意,蒸锅的盖子不要盖得太严,留一点点缝隙,这样可以防止水蒸气太多,让蒿粑表面变得湿黏。蒸到时间后,关火焖两分钟再开盖,这样糯米蒿粑的口感会更好,不会因为突然开盖而变得过硬。
刚蒸好的糯米蒿粑散发着浓浓的蒿菜清香和糯米的香甜,颜色翠绿诱人,咬一口下去,外皮软糯有嚼劲,馅料香甜或咸香,口感丰富。吃的时候可以稍微放凉一点点,这样不会太烫嘴,而且放凉后的糯米蒿粑会更有弹性,味道也更浓郁。如果一次做太多吃不完,可以把剩下的糯米蒿粑放进冰箱冷藏,想吃的时候再上锅蒸几分钟,或者用平底锅煎一下,煎到两面金黄,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又是另一种不一样的美味。
其实做糯米蒿粑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关键在于食材要新鲜,步骤要细致。新鲜的蒿菜是香味的来源,细腻的糯米粉决定了口感的软糯,而馅料的搭配则能丰富味道。无论是自己吃还是招待家人朋友,这道糯米蒿粑都是一道充满春日气息的美味,简单的做法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上手,在家就能尝到春天的味道。每次做糯米蒿粑的时候,总会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在田埂上摘蒿菜的场景,那时候觉得奶奶的手艺特别好,现在自己动手做,才发现原来只要用心,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难忘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