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日常里,人们总盼着一口不费劲又暖心的家常味,不用讲究的食材,也不用复杂的手艺,端上桌就能吃得踏实。耙子头就是这样一款接地气的家常面食,软乎乎的带着纯粹的麦香,配碗粥、就碟小菜,简单一搭就是一顿舒服的饭。不少人琢磨怎么做耙子头好吃又简单,其实真不用犯愁,家里常见的材料,跟着几个基础步骤走,新手也能轻松做成功。
先说说食材,都是厨房随手能凑齐的。普通中筋面粉500克就行,就是平时蒸馒头、包饺子用的那种,不用特意买高筋或低筋的,家常食材最省心。酵母5克,温水250毫升左右,再加一小勺白糖——白糖不是为了甜,主要是帮酵母“醒神”,发酵能更顺畅。要是家里有全麦粉,想换个口感,也能掺个五六十克进去,不过新手先从纯白面做起,更容易掌握软硬和发酵程度。温水的温度得注意,不能太烫,不然酵母就被烫死了,也不能太凉,发酵会慢得让人着急。用手背试一下,温温的不烫手,大概30来度,这个温度最适合酵母“工作”。
接下来是发面,这步是耙子头暄软的关键。先把酵母和白糖倒进温水里,用筷子搅和匀,放那儿静置三五分钟,你会看到水面上冒点小泡泡,这就说明酵母开始活跃了。然后把这碗酵母水慢慢往面粉里倒,边倒边用筷子搅,搅成一团团的面絮,没有散着的干面粉就停手。这时候就该下手揉面了,别嫌麻烦,得把面团揉得光溜溜的,盆边、手上都不沾面才好,也就是老辈人说的“盆光、面光、手光”。揉好的面团盖上保鲜膜,或者找块湿毛巾盖严实,放在暖和的地方发酵。冬天冷,就搁在暖气片旁边,或者把锅烧点温水,把面团盆坐进去,注意水温别太高,别把面团“烫着”。发酵时间不一定,看温度,大概1到2个小时,等面团涨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戳个洞,洞不塌也不缩,里面跟蜂窝似的,那就发好了。
发好的面团得先排气,不然蒸出来的耙子头会有空洞。把面团倒在案板上,用力揉,把里面的空气都揉出来,揉到面团变回原来的大小,摸起来紧实了就行。然后把面团分成大小差不多的面剂子,每个大概50克,跟平时做馒头的剂子大小差不多。取一个面剂子,用手心揉圆,再轻轻按扁,不用太扁,大概1厘米厚就合适。要是想让它更像“耙子头”,可以拿干净的梳子在面团表面压几道纹路,像耙子的齿痕,不用太规整,有点那个意思就行,家常吃的东西,随性点更有味道。要是觉得麻烦,直接揉圆按扁也没关系,口感一点不影响。
全部做好的耙子头生坯要放进蒸笼里二次醒发。蒸笼底部铺块湿笼布,或者刷层薄油,防止粘底。生坯之间要留够距离,因为蒸的时候还会膨胀,挤在一起就粘成一团了。摆好后盖上盖子,醒15分钟左右,醒好的生坯拿起来轻飘飘的,用手按一下能慢慢回弹,这就可以蒸了。冷水上锅,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15到20分钟。时间到了别着急开盖,先焖个3到5分钟,不然突然遇冷,耙子头容易塌陷,卖相就不好看了。焖好后掀开盖子,一股麦香立马飘出来,一个个胖乎乎、白嫩嫩的耙子头,捏起来软乎乎的还很有弹性,咬一口,暄软香甜,带着麦子本身的香味,一点不腻。
刚蒸好的耙子头趁热吃最香,配点自家腌的萝卜干、咸菜疙瘩,或者炒盘简单的青菜,再盛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就是一顿熨帖的家常饭。家里有小孩的,也特别喜欢这种软乎乎的面食,不用费牙,嚼着香。其实怎么做耙子头好吃又简单,核心就是食材新鲜、步骤不折腾,不用追求什么复杂的花样,把基础的发面、揉面、蒸制做好,就能做出好吃的耙子头。从准备食材到端上桌,一个多小时就能搞定,比出去买还方便。不管是早餐当主食,还是午餐、晚餐配着菜吃,一盘刚出锅的耙子头,总能让餐桌多一份烟火气和温馨感,这就是家常味道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