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吃那种咬一口软乎乎、带着淡淡麦香的面包,不管是当早餐配牛奶,还是下午当加餐都特别合适。但自己在家做面包时,常常会遇到烤出来的面包又干又硬,口感远不如外面买的那么松软。其实想做出软好吃的面包并不难,关键在于掌握好食材搭配和制作过程中的几个小技巧,今天就来跟大家详细说说家常面包怎么做才软好吃。
首先得从食材选起,这是决定面包口感的基础。做软面包首选高筋面粉,因为高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11%-13%之间,能揉出更有韧性的面筋网络,这样面包发酵后内部会形成更多细密的气孔,口感才会松软。要是用了中筋或低筋面粉,面筋不足,面包很容易塌陷或者变硬。然后是酵母,活性高的酵母是发酵成功的关键,买的时候要注意看保质期,用之前可以先用温水(35度左右,摸起来不烫手)加少许糖激活,静置5分钟左右,看到表面出现细密的泡沫,就说明酵母活性不错。水的用量也有讲究,一般占面粉重量的50%-60%,具体要看面粉的吸水性,加的时候别一次性倒完,留10%慢慢调整,面团揉到不粘手又柔软的状态最好。
黄油在软面包里可是个“秘密武器”,它能让面包口感更细腻柔软,还能增加香味。不过加黄油的时机很重要,得等面团揉到初步出筋后再加,要是一开始就加,黄油会阻碍面筋的形成。加了黄油后要继续揉,直到面团能拉出薄薄的“手套膜”,这一步千万不能偷懒,手套膜越薄越有韧性,面包烤出来的组织就越均匀松软。很多人揉面揉不到位,做出来的面包就容易扎实,其实家里没有厨师机也没关系,用手揉只要有耐心,顺着一个方向揉20-30分钟也能出膜,揉的时候可以把面团摔打几下,能加快出筋速度。
发酵是面包变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分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一次发酵是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温暖湿润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8-30度,湿度75%左右最好。可以在烤箱里放一碗热水,把面团放进去,关上烤箱门不用加热,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发酵。一次发酵要让面团涨到原来的2-2.5倍大,用手指蘸点面粉在面团中间戳个洞,洞不塌陷也不回弹,就说明发酵好了。发酵好的面团要轻轻排气,把里面的大气泡揉掉,然后分成小面团醒发15分钟,这一步叫“中间醒发”,能让面团松弛下来,方便后续整形,也能让面包组织更均匀。整形好的面团要进行二次发酵,这次发酵温度可以稍微高一点,35-38度左右,发酵到面团涨到原来的1.5倍大,用手轻轻按一下能缓慢回弹就可以了。二次发酵不能过头,不然面包烤出来会有酸味,组织也会粗糙。
烘烤环节也不能马虎,温度和时间掌握不好,面包也容易变硬。一般家用烤箱烤软面包,上下火180度预热10分钟,然后把烤盘放中层,烤15-20分钟,具体时间要看面包的大小。烤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面包的颜色,等表面变成金黄色就可以加盖一层锡纸,防止烤焦。烤好的面包一定要马上脱模,放在冷却架上放凉,刚烤好的面包内部还在蒸发水分,要是闷在模具里,水蒸气会让面包底部变湿软,影响口感。放凉后可以用保鲜袋密封起来,这样能保持面包的柔软度,第二天吃还是软软的。要是面包放凉后有点硬,可以用微波炉加热10秒钟,或者用烤箱低温烤几分钟,就能恢复松软。
除了这些基础技巧,还有一些小细节能让面包更软好吃。比如在面团里加少许淡奶油或炼乳,能增加面包的奶香味和柔软度;糖的用量也能影响口感,适量的糖能促进酵母发酵,还能让面包更蓬松,一般占面粉重量的10%-15%比较合适;盐虽然用量少,但也不能少,它能调节风味,还能让面筋更稳定。另外,制作过程中要避免面团温度过高,尤其是夏天揉面,手温高或者环境温度高,容易让面团提前发酵,影响面筋形成,这时候可以用冰水来揉面,或者把面粉和水提前冷藏一下。
其实在家做软面包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把食材选对,揉面、发酵、烘烤这几个关键步骤做好,就能做出比外面买的还好吃的软面包。刚开始做可能会有点手生,比如揉面出膜慢,或者发酵时间掌握不好,但多试几次就能找到感觉。每次做完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比如这次面团是不是太干了,下次就多加点水;发酵是不是过头了,下次就缩短点时间。慢慢摸索下来,就能熟练掌握面包怎么做才软好吃的技巧,以后想吃软面包再也不用去外面买了,自己做的既健康又实惠,还能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一些蔓越莓、葡萄干之类的配料,让面包的口感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