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大饼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刚出锅的大饼咬一口,外酥里软,带着淡淡的麦香,无论是配着炒菜还是单独吃,都特别过瘾。但不少人自己在家做大饼时,总会遇到饼硬邦邦的问题,要么咬起来费劲,要么凉了之后更难嚼。其实想要做出软好吃不硬的大饼,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在于掌握好每一个步骤的小技巧,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控制,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大饼的口感。
首先来说食材的选择,做大饼的主要食材就是面粉和水,面粉的种类很关键。很多人可能会随便抓一把面粉就开始做,其实不同筋度的面粉做出来的大饼口感差异很大。中筋面粉是做家常大饼的最佳选择,它的筋度适中,既不会像高筋面粉那样因为蛋白质含量高而导致饼过硬,也不会像低筋面粉那样筋度不够而使饼没有嚼劲。如果家里没有中筋面粉,也可以用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按照1:1的比例混合,这样搭配出来的面粉筋度也比较适合做大饼。水的选择也有讲究,最好用温水,温水能够更好地激活后续可能用到的酵母,同时也能让面粉更容易形成面筋,而且用温水和面不会刺激手部,操作起来更舒服。
接下来是和面的步骤,这一步是决定大饼是否软嫩的基础。取适量的中筋面粉放入盆中,然后慢慢加入温水,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把面粉搅拌成絮状,这里要注意水不要一次性加太多,要根据面粉的吸水性酌情添加,不同品牌的面粉吸水性不同,一般来说,面粉和水的比例大概是2:1左右。搅拌成絮状后,就可以用手开始揉面了,揉面的时候要用力均匀,把面团揉得光滑细腻,直到盆光、手光、面光的状态。揉好的面团不能马上就用,需要盖上保鲜膜或者湿毛巾醒面,醒面的时间也很重要,一般醒面30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充裕,醒面1个小时效果会更好。醒面可以让面团中的面筋得到充分的松弛,这样后续擀制的时候面团不容易回缩,烙出来的大饼也会更柔软。醒面的环境温度也有影响,在温暖的地方醒面,面团会醒发得更充分,冬天如果温度太低,可以把面团放在温水上面,利用温水的温度来帮助醒面。
醒好的面团取出来,放在案板上稍微揉几下排气,然后把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剂子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大饼大小来定,一般每个剂子大概50-100克左右。取一个剂子,用擀面杖把它擀成薄薄的圆片,然后在圆片上均匀地涂抹一层食用油,再撒上少许的盐和葱花,如果喜欢其他口味,也可以撒上一些十三香或者芝麻,这样能让大饼的味道更丰富。涂抹好油和调料后,把圆片从一边卷起来,卷成一个长条状,然后把长条的两端捏紧,防止里面的油漏出来,接着把长条盘成一个圆形,用手轻轻按压一下,再用擀面杖把它擀成厚度约0.5厘米的圆饼,擀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要把饼擀破,要保持饼的厚度均匀。擀好的饼坯也需要再醒发10分钟左右,这样烙出来的大饼会更蓬松柔软,这一步很多人容易忽略,其实二次醒发能让饼坯中的面筋再次松弛,口感会更好。
然后就到了烙制大饼的环节,这一步火候的控制是关键。把平底锅烧热,然后在锅底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油热后把醒发好的饼坯放入锅中,用中小火慢慢烙制。烙制的时候要经常翻面,让大饼的两面都能均匀受热,避免一面烙糊了另一面还没熟。当大饼的一面烙至金黄色时,就可以翻面烙另一面,直到两面都变成金黄色,并且饼的中间鼓起来的时候,就说明大饼已经熟了。很多人烙大饼时喜欢用大火,认为这样烙得快,但其实大火很容易导致大饼的表面迅速烙糊,而里面还没有熟透,这样做出来的大饼不仅口感不好,还可能夹生。用中小火慢烙,虽然时间稍微长一点,但能让大饼充分熟透,而且表面金黄酥脆,里面柔软可口。烙好的大饼可以放在盘子里,盖上盖子焖一会儿,这样能让大饼的水分更好地保留在里面,吃起来更软嫩。
除了这些主要步骤,还有一些小技巧能让大饼怎么做才软好吃不硬这个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比如在和面的时候,可以加入少许的白糖,白糖能够促进酵母的发酵,让面团更蓬松,同时也能增加大饼的风味;或者加入少许的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让大饼的口感更细腻柔软。另外,烙制大饼的时候,也可以在平底锅边缘淋少许的清水,然后盖上锅盖焖3-5分钟,利用水蒸气让大饼变得更软,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喜欢吃软饼的人。还有就是大饼烙好后,不要马上叠放在一起,以免大饼之间相互粘连,影响口感,可以把它们平铺在盘子里,凉了之后再用保鲜袋装好,这样能保持大饼的柔软度,即使凉了也不会变得太硬。
其实做软好吃不硬的家常大饼,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技巧,只要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好,注意食材的选择、和面的方法、醒面的时间以及烙制的火候,就能做出美味的大饼。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熟练,比如擀饼的时候容易擀破,或者烙制的时候火候掌握不好,但多尝试几次,慢慢就能找到感觉。每次做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调料,比如喜欢甜口的可以少放盐多放糖,喜欢咸口的可以多放一些葱花和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亲手做的软嫩大饼,搭配着简单的家常菜,那种温馨的感觉是买的大饼无法比拟的。所以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都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软好吃不硬的家常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