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腊月,家家户户的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而烀肉绝对是过年餐桌上少不了的硬菜。小时候最盼着过年,除了穿新衣、拿压岁钱,就是等着家里烀肉的那一刻。那股子肉香混着调料的香味,能从厨房一直飘到巷口,引得邻里街坊的孩子都忍不住扒着门缝往里瞅。过年烀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每一口都鲜香入味,还是得讲究些门道,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这家常的过年烀肉该怎么做。
做过年烀肉,选肉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很多人觉得随便买块五花肉就行,其实不然。最好选那种带皮的三层五花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花三层”。这种肉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瘦的部分不会太柴,肥的部分经过炖煮后也能变得软糯不腻。买的时候要注意看肉的颜色,新鲜的五花肉颜色是淡粉色的,表面没有异味,用手摸上去肉质紧实有弹性。如果肉的颜色发暗或者发灰,就说明不够新鲜,做出来的烀肉味道会大打折扣。要是喜欢吃瘦一点的,也可以搭配少量的前腿肉,前腿肉肉质细嫩,炖煮后口感也很不错,但单独用前腿肉做烀肉会少了点五花肉的油香,所以搭配着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好肉之后,就得进行预处理了。先把肉切成大小均匀的块,块不用太小,不然炖煮的时候容易碎,太大了又不容易入味,一般切成拳头大小就差不多。切好的肉不能直接下锅,得先泡血水。把肉块放进盆里,加入足量的冷水,水量要没过肉块,然后浸泡1-2个小时。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中途换一两次水,这样能更好地把肉里的血水泡出来。泡出血水的肉,炖煮的时候不会有腥味,颜色也会更鲜亮。泡好之后,把肉捞出来冲洗干净,然后准备焯水。锅里加冷水,放入肉块,再加入几片生姜和少许料酒,大火烧开。水烧开后会浮出很多血沫,这些血沫一定要撇干净,不然会影响烀肉的口感和味道。撇完血沫后,再煮个2-3分钟,就可以把肉块捞出来,用温水冲洗干净备用,记住这里要用温水,不能用冷水,不然肉质会变紧,炖出来就不软烂了。
接下来就是炒糖色了,这一步直接关系到过年烀肉的颜色和味道。很多人炒糖色容易炒糊,或者炒不出漂亮的颜色,其实掌握好火候就行。锅里放少许食用油,油热后放入适量的冰糖,冰糖的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定,喜欢甜一点的就多放一点,一般500克肉放30克左右的冰糖就差不多。然后转小火,慢慢搅拌冰糖,让冰糖融化。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冰糖的颜色变化,从白色变成淡黄色,再变成深琥珀色,当出现小泡的时候,就说明糖色炒好了。这时候要赶紧把焯好水的肉块倒进锅里,快速翻炒,让每一块肉都均匀地裹上糖色。翻炒的时候动作要快,不然糖色容易糊,糊了的糖色会发苦,整个烀肉的味道就毁了。肉块裹上糖色后,颜色会变得红亮诱人,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裹好糖色后,就该放调料了。先放入几片生姜和几瓣大蒜,炒出香味,然后加入适量的老抽和生抽。老抽主要是用来上色的,放一点点就能让肉的颜色更浓郁;生抽是用来提鲜的,可以多放一点。加入调料后继续翻炒肉块,让调料的香味充分融入肉里。翻炒均匀后,加入足量的热水,水量要没过肉块,因为后面需要长时间炖煮。然后放入八角、桂皮、香叶、花椒这些常用的香料,要是家里有草果、肉蔻也可以放一点,味道会更丰富,但不要放太多,不然香料味会盖过肉本身的香味。放好香料后,再加入少许盐调味,盐的量要适中,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然后大火烧开,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慢炖煮。炖煮的时间一定要足够,一般要炖1.5-2个小时,具体时间要看肉的软烂程度。在炖煮的过程中,不要频繁地打开锅盖,以免香味跑掉,也会影响肉的软烂度。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稍微翻动一下肉块,让肉块受热均匀,入味也更均匀。
炖到差不多的时候,可以打开锅盖看看肉的状态,用筷子戳一下肉块,如果筷子能轻松地戳透,就说明肉已经炖烂了。这时候如果锅里的汤汁还比较多,可以转大火收汁,收汁的时候要不停地翻炒肉块,让每一块肉都裹上汤汁。收汁不要收得太干,留一点汤汁浇在米饭上,那味道简直绝了。等汤汁收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关火了,一道香喷喷的过年烀肉就做好了。刚出锅的烀肉,颜色红亮,香味扑鼻,夹一块放进嘴里,肥的部分软糯不腻,瘦的部分鲜嫩入味,汤汁浓郁,不管是配米饭还是配馒头,都特别下饭。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烀肉,说着笑着,满满的都是过年的幸福感。
其实过年烀肉的做法没有那么多讲究,关键是用心去做。每一个步骤都做好了,就能做出一道美味的烀肉。小时候觉得妈妈做的烀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现在自己也学会了做,才明白那美味的背后,是妈妈满满的爱。过年的时候,亲手为家人做上一道烀肉,看着他们吃得开心,自己心里也暖洋洋的。这道家常的过年烀肉,不仅是一道菜,更是过年的一种味道,一种记忆,一种情怀。不管时代怎么变,过年吃烀肉的习惯一直没变,那熟悉的香味,总能勾起人们对过年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