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做好家常酥肉关键在细节,想让酥肉圆润好吃需把握好每一步。选肉优先梅花肉或三成肥七成瘦的五花肉,纯瘦肉易柴、肥肉过多显腻,切成手指粗细、五厘米左右的条,方便挂糊且受热均匀,利于保持圆润体态。切好的肉条需先腌制,加料酒去腥、生抽提鲜,搭配盐、胡椒粉调味,可加葱姜水或葱姜末,再加一小勺淀粉锁住水分,静置十分钟让肉条入味。调面糊是核心,面粉与淀粉按1:1搭配,加一个鸡蛋增加蓬松度和附着性,加清水调成浓稠适中的状态——筷子挑起能缓慢滴落并在碗中形成小堆后慢慢散开,可加少许泡打粉提升酥脆度,但量需控制。挂糊时让每根肉条均匀裹糊,抖掉多余面糊,避免过厚过薄,且要一根一根操作以防挂糊不均。炸制时油要足量,油温六成热时下肉条,中小火炸至表面金黄后捞出沥油;随后复炸,油温升至八成热时快速炸十几秒,既能让外皮更酥脆、逼出多余油脂,又能固定形状。这样做出来的酥肉外皮酥脆掉渣,内里鲜嫩多汁,圆润饱满,无论是直接吃还是炖菜、涮火锅都美味。

在咱们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酥肉算是一道很讨喜的硬菜,不管是直接当零食啃,还是炖在汤里、烩在菜里,都能让人吃得满足。但要想做出那份外酥里嫩、形状圆润的酥肉,可不是随便糊弄两下就能成的,得从里到外都琢磨着来。很多人做酥肉要么炸出来歪歪扭扭不成个,要么外皮硬邦邦咬不动,要么内里发柴没滋味,其实问题都出在细节上。想要酥肉做得圆润好吃,选肉这第一步就得下点功夫,选对了肉,后面的步骤才算有了好底子。

选肉的时候,不少人会纠结到底用纯瘦肉还是五花肉。其实从口感和圆润度来看,带点肥的肉更合适,比如猪里脊肉旁边的梅花肉,或者三成肥七成瘦的五花肉。纯瘦肉做出来的酥肉容易发柴,炸的时候也容易因为没有油脂的滋润而变得干硬,形状也不好把控;而肥肉太多又会显得油腻,吃几口就腻得慌。梅花肉的优点是肥瘦相间得均匀,纹理细腻,吃起来既有瘦肉的紧实,又有肥肉的香润,炸出来之后形状不容易散,更容易保持圆润的体态。选好肉之后,切成条的时候也有讲究,不能切得太细太长,不然炸的时候容易粘在一起,也容易炸焦;也不能切得太粗太短,那样挂糊不均匀,口感也会受影响。一般切成手指粗细、五厘米左右的条就正好,这样的大小既方便挂糊,炸的时候受热也均匀,出锅后个个都能圆滚滚的。

切好的肉条不能直接挂糊炸,得先腌制入味,这一步不仅能让酥肉有滋味,还能让肉质更嫩,为后续的圆润口感打下基础。腌制的时候,先往肉条里加适量的料酒去腥,再来点生抽提鲜,少许盐和胡椒粉调味,喜欢吃点辣的可以加一点点辣椒粉,不过不要太多,免得掩盖了肉本身的香味。然后切点葱姜末放进去,要是家里有葱姜水,用葱姜水代替葱姜末更好,这样吃的时候不会吃到葱姜渣,口感更细腻。抓匀之后,静置十分钟左右,让肉条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这里有个小窍门,腌制的时候可以加一小勺淀粉抓匀,淀粉能在肉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锁住肉里的水分,这样炸出来的酥肉内里会更嫩。不过淀粉不能加太多,不然会影响后续挂糊的效果,一小勺就足够了。

调面糊是酥肉怎么做才圆润好吃的关键一步,面糊的稀稠度、原料的搭配直接决定了酥肉的外皮口感和形状。很多人调面糊只用面粉,其实那样炸出来的外皮容易硬,不够酥脆。正确的做法是面粉和淀粉按1:1的比例搭配,淀粉可以用玉米淀粉或者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炸出来的外皮更酥脆,土豆淀粉则更软糯一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除了面粉和淀粉,还得加一个鸡蛋,鸡蛋能让面糊更蓬松,炸出来的外皮更轻盈,也能让面糊更好地附着在肉条上,不容易脱落。往面粉和淀粉里打入鸡蛋,然后加适量的清水,边加边搅拌,直到面糊调成浓稠适中的状态。怎么判断面糊的稀稠度呢?用筷子挑起面糊,面糊能缓慢地滴落,滴下来的面糊能在碗里形成一个小堆,并且慢慢散开,这样的稀稠度就正好。如果面糊太稀,挂在肉条上会太薄,炸出来容易焦,形状也不好;如果面糊太稠,挂在肉条上会太厚,炸出来外皮硬,里面的肉也不容易熟透。调面糊的时候还可以加少许的泡打粉,泡打粉能让面糊在炸制的过程中膨胀得更好,外皮更蓬松酥脆,不过泡打粉的量一定要控制好,一小撮就够了,加多了会有碱味。

面糊调好了,就可以给肉条挂糊了。把腌制好的肉条放进面糊里,用筷子搅拌均匀,让每一根肉条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面糊。挂糊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裹得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了炸出来像面疙瘩,太薄了外皮不酥脆,形状也不圆润。每一根肉条裹好面糊后,用筷子夹起来抖一抖,抖掉多余的面糊,这样炸的时候就不会因为面糊太多而粘在一起,也能保证酥肉的形状圆润。挂糊的时候最好一根一根地来,不要一下子把所有肉条都放进面糊里,那样容易搅拌不均匀,有的肉条挂糊多,有的挂糊少,炸出来的酥肉就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炸制的过程也不能马虎,油温的控制非常重要。油温太低,酥肉放进去会沉在锅底,面糊容易脱落,炸出来的酥肉也不酥脆;油温太高,外面的面糊很快就炸焦了,里面的肉却还没熟透。正确的做法是,锅里倒油,油的量要多一点,能没过肉条最好,这样炸出来的酥肉受热均匀,形状也更圆润。等油温烧到六成热的时候,就可以下肉条了。怎么判断油温六成热呢?可以往油里放一小点面糊,如果面糊很快浮起来,周围有细小的气泡,那就说明油温差不多了。下肉条的时候要一根一根地放,不要一次性放太多,不然肉条会粘在一起,形状也会被破坏。放进去之后,先用筷子轻轻地拨动几下,让肉条之间保持距离,避免粘连。炸的时候要用中小火,不要用大火,大火容易炸焦。等肉条炸到表面金黄的时候,用漏勺捞出来,放在滤油纸上沥一下油。

第一次炸好的酥肉还不是最酥脆的,想要外皮更酥,形状更圆润,还需要复炸一次。复炸的时候,把油温升到八成热,也就是油面开始冒烟的时候,把第一次炸好的酥肉倒回锅里,快速地炸十几秒,看到酥肉表面变得更金黄酥脆,就赶紧捞出来沥油。复炸的时间不能太长,不然容易炸焦,十几秒就足够了。复炸不仅能让酥肉的外皮更酥脆,还能把酥肉里面多余的油脂逼出来,吃起来更不油腻,同时也能让酥肉的形状更固定,不容易变形,个个都圆滚滚的,看起来就有食欲。

炸好的酥肉刚出锅的时候最是好吃,外皮酥脆得掉渣,内里的肉却鲜嫩多汁,每一根都圆润饱满,咬一口下去,先是酥脆的外皮在嘴里发出“咔嚓”的声响,接着就是鲜嫩入味的肉香,肥瘦相间的口感恰到好处,一点都不油腻。这样做出来的酥肉,不管是直接吃,还是用来炖白菜、炖粉条,或者放进火锅里当涮菜,都非常美味。直接吃的时候,可以撒上一点点椒盐或者孜然粉,味道更丰富;炖菜的时候,酥肉吸收了汤汁的味道,外皮变得软糯,内里却依然鲜嫩,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