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家做鱼丸的时候,总有人遇到这样的问题:要么鱼丸吃起来紧实得像橡皮,咬一口费劲还没鲜味;要么就是松散不成形,一煮就碎。其实关键就在于掌握“不上劲”的技巧,既要让鱼丸保持鲜嫩的口感,又得有恰到好处的弹润度。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做出那种入口软嫩、带着淡淡鱼鲜的家常鱼丸,让家里老人小孩都爱吃。
首先得从选鱼开始,这可是决定鱼丸好不好吃的基础。想做出口感不上劲又鲜美的鱼丸,选鱼有讲究,不是所有鱼都适合。最好挑那些刺少肉嫩的白肉鱼,比如巴沙鱼、龙利鱼,或者新鲜的草鱼片也可以。这些鱼的肉质比较细腻,脂肪含量适中,不会因为油脂太多导致鱼丸发腻,也不会因为纤维太粗变得紧实。买鱼的时候尽量选新鲜的,要是怕处理麻烦,直接买现成的鱼柳也方便,不过新鲜鱼处理出来的鱼泥风味会更足一些。处理鱼的时候,要把鱼皮彻底去掉,鱼骨也得剔干净,尤其是小细刺,不然吃的时候卡到就麻烦了。把处理好的鱼肉切成小块,这样后续剁泥的时候更容易操作。
接下来是剁鱼泥,这一步是避免鱼丸上劲的关键环节之一。很多人觉得鱼泥越细越好,就一个劲地剁或者用料理机打很久,其实这样反而容易让鱼肉中的蛋白质过度释放,导致鱼丸煮出来紧实上劲。正确的做法是,把鱼肉块放在案板上,用刀背先轻轻捶打,把鱼肉捶散成絮状,然后再用刀刃稍微剁几下,让鱼肉变成带有一些小颗粒感的鱼泥。这样处理的鱼泥既有一定的黏性能成团,又不会因为太细腻而失去口感。要是用料理机的话,千万不要打太久,大概十几秒,看到鱼肉变成泥状就赶紧停下来,中途可以暂停搅拌一下,避免机器过热让鱼肉变质。剁好的鱼泥要放在稍微大一点的容器里,方便后续调味搅拌。
调味和搅拌环节也不能马虎,这直接影响鱼丸的味道和口感,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鱼丸上劲。先往鱼泥里加入适量的葱姜水,葱姜水要分多次加,每次加一点之后,用手或者筷子轻轻拌匀,让鱼泥充分吸收水分。葱姜水的作用是去除鱼腥味,还能让鱼丸更嫩滑,一般来说,500克鱼泥加100毫升左右的葱姜水就差不多了。然后加入少许料酒、盐和一点点白胡椒粉,盐的量要控制好,少了没味道,多了会掩盖鱼的鲜味。接下来是加入淀粉,淀粉能增加鱼丸的黏性,让它不容易散,同时也能让口感更软嫩。最好用玉米淀粉或者土豆淀粉,不要用红薯淀粉,因为红薯淀粉黏性太大,容易让鱼丸上劲。500克鱼泥加30克左右的淀粉就可以了,加入淀粉后,用手轻轻抓匀,这个过程动作要轻,不要像揉面团那样用力揉搓,也不要顺着一个方向长时间搅拌,只要把调料和淀粉跟鱼泥均匀混合就行,过度搅拌会让鱼丸变得紧实。要是喜欢更丰富的口感,还可以加入一点点切碎的马蹄丁或者胡萝卜丁,不过要注意切得碎一点,不然会影响鱼丸的成型。
然后就是挤鱼丸和煮制了,这一步也要注意技巧,才能让鱼丸不上劲又好吃。先烧一锅温水,水温不要太高,大概在60-70度左右,用手摸一下感觉温热不烫手就行。左手抓一把鱼泥,从虎口处轻轻挤出圆形的鱼丸,右手用勺子把鱼丸舀起来,轻轻放进温水里。挤鱼丸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要用力挤压,不然鱼丸内部会变得紧实。鱼丸下锅后,保持小火慢慢煮,不要用大火,大火容易让鱼丸表面迅速凝固,里面却没熟,还可能导致鱼丸煮碎。煮的过程中可以用勺子轻轻推动一下鱼丸,让它们受热均匀,避免粘在锅底。等鱼丸慢慢浮起来之后,再煮1-2分钟就差不多熟了。煮好的鱼丸要捞出来,放在凉水中过一下,这样能让鱼丸的口感更Q弹,还能防止它们粘在一起。过凉后的鱼丸可以直接用来做汤、煮火锅,或者炒着吃都很美味。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自己做的鱼丸总是不如外面卖的弹牙?其实外面卖的鱼丸很多都会加入弹力素之类的添加剂,咱们在家做不用那些,靠的就是选鱼、处理鱼泥和搅拌的技巧,这样做出来的鱼丸虽然没有那么夸张的弹牙感,但胜在天然健康,鲜嫩可口,这才是家常鱼丸的精髓。而且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鱼丸怎么做不上劲又好吃就不再是难题,每次做都能成功。比如周末的时候,买上一块新鲜的鱼肉,花点时间处理一下,做上一锅鱼丸,用来煮个冬瓜鱼丸汤,清爽又鲜美,或者给孩子做鱼丸面,孩子也会吃得津津有味。这样的家常美味,既简单又营养,比外面买的放心多了。
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在处理鱼肉的时候,要是鱼身上有水分,要先用厨房纸巾吸干,不然鱼泥太湿不容易成型。调味的时候,不要加入太多重口味的调料,比如酱油、蚝油这些,会掩盖鱼的鲜味,保持清淡的口味才能突出鱼丸本身的鲜美。还有淀粉的量也不能太多,太多的话鱼丸会变得扎实,失去软嫩的口感。要是第一次做没把握,可以先少做一点试试,熟悉一下各个步骤的技巧,多做几次就能熟练掌握了。其实做鱼丸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用心注意这些小诀窍,就能做出不上劲又好吃的家常鱼丸,让家人在餐桌上多一道美味又营养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