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家常菜桌,总少不了几道简单又下饭的硬菜,鸡块就是其中之一。不同于酒楼里追求精致摆盘的做法,上海家常鸡块更看重食材本味的释放和一口下去的嫩滑口感,要做出让全家人都竖大拇指的味道,其实藏着不少代代相传的小门道。这些门道不复杂,却能让普通的鸡块变得鲜香可口,成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那道菜。
做上海家常鸡块,选对鸡肉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一步,这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嫩滑程度。在上海的菜市场里,老食客们都知道,新鲜的三黄鸡或者本地散养的小公鸡是首选。这类鸡肉质紧实却不柴,纤维细腻,自带一股清甜的鲜味,炒出来之后口感格外嫩滑。如果实在买不到新鲜的,冷冻鸡也能凑活,但解冻的时候有讲究,绝对不能用热水泡,最好提前从冷冻室拿到冷藏室自然解冻,或者用密封袋裹好泡在冷水里慢慢化,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鸡肉里的水分,避免肉质变散变柴。选好的鸡处理干净后,剁块也有技巧,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块不容易入味,太小块炒的时候容易碎,大概切成麻将牌大小的块就正好,这样的大小既能保证受热均匀,又能让调料的香味充分渗透进去,为做出上海鸡块好吃又嫩的口感打下基础。
剁好的鸡块可不能直接下锅炒,焯水这一步是去腥味、让肉质更干净的关键,绝对不能省。锅里倒上足量的冷水,把鸡块放进去,再丢几片拍扁的姜片和一勺料酒,开火煮。水慢慢加热的过程中,鸡肉里的血沫会逐渐浮上来,这些血沫是腥味的主要来源,一定要耐心撇干净。等水开后再煮个一两分钟,就可以把鸡块捞出来了,捞出来之后不要用冷水冲,要用温水轻轻冲洗一下表面残留的血沫,然后沥干水分备用。这里的小窍门就是用温水冲洗,因为冷热交替会让鸡肉的纤维突然收缩,变得紧实发柴,用温水就能避免这个问题,让鸡块保持软嫩的质地。
沥干水分的鸡块,接下来要进行腌制,这可是让鸡块既入味又嫩滑的核心步骤。准备一个干净的大碗,把鸡块放进去,加入两勺生抽、一勺料酒、少许白胡椒粉去腥增香,再放一小勺玉米淀粉,最后抓上几片拍扁的姜和一段葱段。用手把这些调料和鸡块充分抓匀,确保每一块鸡块都裹上调料,然后静置15到20分钟。这里的玉米淀粉作用可大了,它就像一层隐形的保护膜,能牢牢锁住鸡块里面的水分,不管是炒还是焖,水分都不容易流失,这样炒出来的鸡块咬下去才会鲜嫩多汁。生抽和料酒的量不用太多,上海菜讲究“鲜而不咸”,过多的调料反而会掩盖鸡肉本身的鲜味,所以一定要控制好量,腌制的时间也不能太短,不然调料的香味进不去,太长也不行,容易让肉质变散。
腌制好的鸡块,就到了最关键的炒制环节,火候和调料的下锅顺序都得拿捏到位。先把锅烧得冒烟,然后倒入适量的食用油,上海家常炒菜不爱放太多油,清爽不腻才是王道。油热之后,先把腌制时里面的姜片和葱段挑出来下锅爆香,要是家里人喜欢吃点微辣的,还可以放两个干辣椒段一起爆,香味很快就会飘出来。这时候把腌制好的鸡块倒进去,转中火快速翻炒,手速要快,让每一块鸡块都能均匀受热。炒到鸡块表面微微变色,看起来有点紧致的时候,加入一勺老抽上色,老抽不用多,主要是让鸡块颜色更红亮好看,再放小半勺白糖提鲜,这里的白糖可不是要做甜口,只是起到调和味道、增加鲜味的作用。继续翻炒几下,让鸡块均匀裹上酱汁,然后沿着锅边加一点点热水,水量不用多,刚没过鸡块的底部就行,盖上锅盖焖3分钟。焖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太长鸡肉会老,太短又怕没熟透,3分钟刚好能让鸡块熟透,同时还能保持嫩滑的口感。
开盖之后,转大火开始收汁,收汁的时候也要不停翻炒,一是为了让每一块鸡块都能裹上浓稠的酱汁,二是避免底部的鸡块糊锅。等锅里的酱汁变得浓稠,紧紧挂在鸡块上的时候,就可以关火了,最后撒上一把新鲜的葱花,一道香喷喷的上海家常鸡块就做好了。端上桌的时候,热气腾腾,色泽红亮,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开,夹一块放进嘴里,鸡肉嫩滑不柴,酱汁鲜香入味,带着淡淡的葱姜香和鸡肉的本味,配着米饭吃,简直能多吃两碗。有时候上海人做这道菜,还会根据季节和喜好搭配一些蔬菜,比如春天的时候加一把青椒,青椒炒到断生,脆嫩爽口,和鸡块的嫩滑形成鲜明对比;夏天可能会加几片黄瓜,清爽解腻;冬天则喜欢搭配土豆,把土豆切成滚刀块,提前用清水泡去淀粉,在炒香调料后先下土豆块翻炒,炒到表面微黄再下鸡块,这样土豆能吸收鸡块的香味,软糯香甜,和鸡块一起吃口感更丰富。不管是搭配蔬菜还是纯鸡块,只要掌握好选鸡、焯水、腌制和炒制的火候,就能做出好吃又嫩的上海鸡块。
其实上海家常菜的魅力,就在于这些简单却充满细节的步骤里,没有复杂的食材和调料,全靠对食材的理解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控。一道普通的鸡块,经过这些步骤的处理,就能变得鲜香嫩滑,成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那道菜。周末的时候,买一只新鲜的鸡,按照这样的方法做一道上海家常鸡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聊天说笑,简单又温暖。这就是上海人对家常菜的热爱,不追求奢华,只讲究实在和美味,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