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市场买菜时,总爱往猪肉摊多停留一会儿,要是遇上新鲜的梅肉,必然会买上一块。梅肉是猪身上口感极嫩的部位,位于猪颈后肩胛上方,脂肪分布均匀,纹理细腻,不管是爆炒还是炖煮都很合适。而白煮梅肉看似简单,却最能凸显它的本味,只是要做得好吃,可不是把肉丢进水里煮煮那么容易,每一个小细节都藏着门道。家里老人常说,好食材要配好做法,白煮梅肉吃的就是那股子鲜劲儿,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选对梅肉是做好白煮梅肉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是出错,后续再怎么调整都难挽回。新鲜的梅肉颜色呈淡粉红色,用手摸上去紧实有弹性,按下去能很快恢复,表面没有黏腻的触感,凑近闻只有猪肉本身的清香,没有异味。买的时候最好让摊主帮着去掉表面的筋膜,那些筋膜煮出来会发硬,影响口感。我一般会买一斤左右的梅肉,这个分量刚好够一家三口吃,煮的时候也容易控制火候,不会出现外层煮老了内层还没熟的情况。要是买不到当天现杀的猪肉,冷冻的梅肉也能凑合用,但一定要提前自然解冻,别用热水急冲,不然肉里的水分会流失,煮出来口感发柴。
处理梅肉时,先把肉放在流动的清水下冲洗干净,然后切成拳头大小的块。很多人习惯直接把肉下锅煮,其实提前泡血水这一步至关重要。把切好的梅肉放进大碗里,倒入没过肉的清水,加一勺料酒和几片生姜,浸泡30分钟左右。这样做能把肉里的血水充分泡出来,煮的时候就不会有腥味,汤也会更清亮。泡肉的过程中可以换水一两次,看到碗里的水变得清澈,就说明血水差不多泡干净了。泡好后把梅肉捞出来,用厨房纸巾擦干表面的水分,这样下锅煮的时候不容易溅油,也能让肉的口感更紧实。
接下来就是煮肉了,这一步的火候控制是关键。锅里倒入足量的清水,水量一定要没过梅肉,要是中途加水,会影响肉的鲜嫩度。然后放入泡好的梅肉,加入三四片生姜、两段大葱、一小把花椒和一勺料酒。这里的调料不用放太多,生姜和大葱主要是去腥味,花椒能增加一丝淡淡的香气,不会掩盖梅肉本身的味道。大火把水烧开,这时候会看到水面上浮起一层浮沫,这些浮沫是肉里残留的杂质和血水,一定要彻底撇干净,不然汤会浑浊,肉也会有腥味。撇浮沫的时候要耐心,用勺子轻轻推动肉块,把藏在下面的浮沫也撇出来,直到水面变得干净。
浮沫撇干净后,就该转小火慢慢煮了。很多人煮肉喜欢用大火,觉得这样熟得快,其实大火锅底容易糊,肉的表面也会很快收缩,里面的营养和鲜味都锁在肉里,吃起来反而不够入味。小火煮的时候,保持水面微微沸腾就好,盖上锅盖,让热气在锅里循环,这样肉能均匀受热。煮的时间要根据梅肉的大小来定,像我切的拳头大的块,煮40分钟到50分钟就差不多了。判断肉有没有熟,可以用筷子戳一下肉块,要是筷子能轻松戳进去,并且没有血水渗出来,就说明熟了。这时候可别急着把肉捞出来,让它在汤里再泡10分钟,这样肉能吸收更多的汤汁,吃起来更鲜。
白煮梅肉的灵魂在于蘸料,一碗好的蘸料能让梅肉的味道更上一层楼。我家最常吃的是蒜泥蘸料,把大蒜捣成泥,加入一勺生抽、半勺香醋、少许香油和一点盐,搅拌均匀。生抽的鲜、香醋的酸和香油的香融合在一起,配上蒜泥的辛辣,刚好能解梅肉的腻,又不会抢了肉本身的鲜味。要是家里有孩子,就做一碗清淡的酱油蘸料,只放生抽和少许葱花,简单又健康。喜欢吃辣的人,可以在蘸料里加一勺辣椒油,或者放几个小米辣,吃起来更开胃。有时候我也会用煮肉的汤做一碗蘸料,把汤里的浮油撇掉,加入少许盐、葱花和香菜,这样的蘸料带着肉的鲜味,吃起来特别清爽。
把泡好的梅肉捞出来,放在盘子里稍微放凉一点,然后切成薄片。切的时候要顺着肉的纹理切,这样切出来的肉片不容易散,口感也更嫩。切好的肉片摆放在盘子里,旁边放上准备好的蘸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拿起一片肉片蘸上蘸料,放进嘴里,梅肉的鲜嫩和蘸料的香味在嘴里散开,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煮肉的汤也别浪费,过滤掉里面的调料,加入一些青菜、豆腐或者粉丝,煮一碗汤,味道鲜得很,搭配着梅肉一起吃,营养又均衡。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吃饭,我做了白煮梅肉,朋友尝了一口就问我做法,说比外面餐馆里的还好吃。其实白煮梅肉没什么复杂的技巧,无非就是选好肉、泡好血水、控制好火候,再配上一碗合适的蘸料。生活中的美食往往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的调料和复杂的做法,用最简单的方式,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就是最好吃的。不管是日常三餐还是招待客人,白煮梅肉都是一道不错的选择,做法简单,味道却不简单,每一口都藏着家常的温暖和鲜醇的滋味。下次去菜市场,不妨买一块梅肉,按照这个方法试试,相信你也会爱上这道简单又美味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