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泥这种软糯香甜的小食,不管是抹在温热的吐司上,还是拌进冰牛奶里,或是当成包子、蛋糕的馅料,都能让人一口就爱上。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家做芋泥要么不够细腻,要么味道寡淡,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小窍门,芋泥细腻怎么做的好吃又简单这个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今天就来分享一套超实用的做法,就算是厨房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想要做出细腻的芋泥,选对芋头是第一步。市面上常见的芋头品种不少,比如荔浦芋头、毛芋头、槟榔芋等等,其中最适合做芋泥的当属荔浦芋头。这种芋头产自广西荔浦,个头大,表皮呈棕褐色,上面带着一些紫色的斑纹,切开后内部的肉质是粉白色的,还夹杂着紫色的纹理。荔浦芋头的淀粉含量高,纤维细腻,蒸好后口感绵密,不像有些芋头那样会有粗硬的纤维。挑选的时候要选那些表皮光滑、没有破损和发芽痕迹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样的芋头水分足、成熟度高,做出来的芋泥味道更香甜。如果实在买不到荔浦芋头,用槟榔芋替代也可以,但要注意避开那些表皮发绿或者有霉点的芋头,不然做出来的芋泥可能会有涩味。
选好芋头后,接下来就是处理环节。首先把芋头表面的泥土冲洗干净,然后用刀削去外皮。这里有个小技巧,削芋头的时候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因为芋头皮里含有皂角苷,直接接触皮肤容易引起瘙痒。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也不用着急,用醋水洗手就能缓解。去皮后的芋头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块头不用太小,大概3厘米见方就可以,这样蒸的时候既容易熟透,又不会因为太小而吸收过多水分。切好的芋头块要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泡掉表面的淀粉,这样蒸出来的芋头会更粉糯,后续制作芋泥时也不容易结块。泡好后把芋头块捞出,沥干水分,放入蒸锅的蒸屉上,蒸锅加水烧开后,中火蒸25-30分钟。具体的时间要看芋头块的大小,判断芋头是否蒸熟的方法很简单,用筷子戳一下芋头块,如果能轻松戳透,并且没有硬芯,就说明已经蒸好了。
蒸好的芋头块取出后,要趁热进行下一步操作。把芋头块放入一个大碗中,用勺子的背部或者擀面杖的一头将其压成泥状。这个过程要耐心一点,尽量把芋头泥压得细腻一些,不要留下明显的颗粒。如果想要芋泥的口感更顺滑,可以把压好的芋头泥过一遍筛,不过这一步不是必需的,要是觉得麻烦可以省略。接下来就是调味和增加细腻度的关键步骤了。往芋头泥中加入适量的黄油,黄油的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一般500克芋头搭配20克黄油就可以。黄油要提前软化,这样更容易和芋头泥融合。加入黄油后,用勺子将其与芋头泥充分搅拌均匀,黄油的加入不仅能让芋泥的香味更浓郁,还能让芋泥的质地更细腻油润。然后加入适量的白砂糖,白砂糖的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整,喜欢甜一点的可以多放一些,反之则少放。搅拌至白砂糖完全融化后,再分次加入温牛奶,每次加入20毫升左右,搅拌均匀后再加入下一次。温牛奶的加入能让芋泥的口感更软糯,同时也能调节芋泥的稀稠度,直到芋泥达到自己喜欢的 consistency 就可以了。
如果想给芋泥换个口味,还可以在这个步骤中加入一些其他的食材。比如加入20克紫薯泥,就能做出粉紫色的紫薯芋泥,颜值和味道都很在线;加入10克桂花蜜,就能做成香甜可口的桂花芋泥,带着淡淡的桂花香,特别适合秋天食用;喜欢吃坚果的朋友,还可以撒上一些切碎的杏仁碎或者核桃碎,增加芋泥的口感层次。不过要注意的是,添加其他食材时,要控制好量,不要过多,以免掩盖了芋头本身的香味。搅拌好的芋泥放在一旁冷却,冷却后的芋泥会比热的时候更稠厚一些,口感也会更细腻。做好的芋泥可以装入密封罐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保质期大概在3天左右。冷藏后的芋泥口感会更紧实,吃的时候可以直接挖着吃,也可以加热后再吃,加热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牛奶,防止芋泥变干。
其实芋泥细腻怎么做的好吃又简单,核心就在于选对芋头、充分蒸熟和耐心搅拌。只要按照这个方法来做,就能做出比外面卖的还要好吃的芋泥。早上的时候,挖两勺芋泥抹在烤好的吐司上,搭配一杯热豆浆,就是一份营养又美味的早餐;下午饿了的时候,用芋泥拌上一勺酸奶,就是一道低卡又解馋的下午茶;逢年过节的时候,用芋泥做馅料,包成芋泥包子或者芋泥蛋黄酥,绝对能成为餐桌上的亮点。而且自己在家做芋泥,食材都是自己挑选的,没有添加剂,吃起来也更放心。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这份软糯香甜的芋泥没有抵抗力,赶紧试着做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