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常下饭菜,酥肉绝对能占一席之地。不管是配着白米饭呼噜噜吃,还是就着热粥慢慢嚼,外酥里嫩的酥肉总能勾着人的食欲,让人不知不觉就多吃几口。很多人在家做酥肉,总觉得不如外面餐馆的香酥,要么外皮软塌塌没口感,要么内里的肉柴得塞牙,其实只要把几个关键步骤做对,在家也能做出下饭又好吃的酥肉,端上桌全家都抢着吃。
做酥肉的第一步,选肉是基础,肉选对了,口感就成功了一半。不少人纠结到底用五花肉还是里脊肉,其实这两种肉各有各的风味,看家里人的口味来选就行。要是喜欢香润一点的口感,三肥七瘦的五花肉是首选,带着点油脂,炸出来后外皮酥脆,内里却油润不柴,咬下去满口肉香;要是偏爱清爽不腻的,就选里脊肉,肉质细嫩,炸出来口感更紧实,适合不爱吃肥肉的老人和孩子。我家常选五花肉,切成两厘米左右的粗条,切的时候得顺着肉的纹理切,这样炸出来的肉条不容易碎,吃起来也不会塞牙,切好后把肉条放进大碗里,等着后续处理。
切好的肉条不能直接下锅炸,必须得好好腌制入味,这是酥肉好吃的关键一步。往装肉条的碗里加一勺料酒,既能去腥又能让肉质更嫩;再来两勺生抽提鲜,不用放太多老抽,不然颜色太深不好看;接着放少许盐和胡椒粉调味,撒上几片姜片和葱段,用手抓匀。抓的时候得稍微用点力,让调料充分裹在每一根肉条上,这样炸出来的酥肉才会每一口都有味道。腌制的时间不用太长,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够了,时间短了味道进不去,长了肉会发紧,影响口感。等着肉条腌制的时候,就可以准备调糊了,这可是酥肉外皮酥脆的秘诀。
调糊的比例很有讲究,不能全用淀粉也不能全用面粉。准备一个干净的大碗,放两勺玉米淀粉和一勺普通面粉,玉米淀粉能让外皮更脆,面粉则能增加糊的黏性,让它更好地挂在肉条上。然后打一个鸡蛋进去,加少许清水,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搅到没有颗粒为止。糊的浓稠度要把握好,太稀了挂不住肉条,炸出来的酥肉外皮薄还容易碎;太稠了外皮会太厚,吃起来口感发闷。判断标准很简单,用筷子挑起面糊,面糊能缓慢滴落,并且滴落在碗里能保持几秒钟不扩散,这样的稠度就刚好。要是想让酥肉更酥,可以加一点点泡打粉,但家常做不加也没关系,只要比例对了,酥脆度完全够用。
等肉条腌制好,就可以开始炸制了,油温的控制是这一步的重中之重,油温没掌握好,酥肉要么炸不熟,要么炸糊了。先把锅烧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油的量要能没过肉条,这样炸出来的酥肉受热均匀。等油温升到六成热,也就是油面微微冒烟,用筷子蘸一点面糊放进去,面糊周围能快速冒出小泡,这时候就可以下肉条了。下肉条的时候要一条一条慢慢放,别一下子全倒进去,不然肉条会粘在一起,变成一大坨。炸的时候用筷子轻轻拨动肉条,让它们均匀受热,等肉条表面变成金黄色,用筷子夹起来感觉硬挺了,就先捞出来控油,放在旁边的盘子里。
第一次炸只是让酥肉定型,要想外皮更酥,还得进行复炸。等所有肉条都炸完第一遍,把锅里的油温升高到八成热,这时候油面会明显冒烟,把刚才炸好的肉条全部倒回锅里,复炸三十秒到一分钟。复炸的时间不能太长,主要是为了把肉条里多余的油脂逼出来,让外皮更酥脆,吃起来不油腻。复炸完赶紧把肉条捞出来,放在铺了吸油纸的盘子里,吸掉表面多余的油分,这样一份外酥里嫩的酥肉就炸好了。刚炸好的酥肉闻着就特别香,忍不住先尝一块,外皮咔嚓作响,内里的肉鲜嫩多汁,直接吃就很美味,但要想更下饭,还可以换种吃法。
酥肉炖白菜就是一道超级下饭的家常菜,把炸好的酥肉切成块,白菜撕成大片,锅里放少许油,炒香姜片和蒜末,然后加适量清水烧开,放入酥肉和白菜叶,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十分钟。炖的时候,酥肉会吸收白菜的汤汁,外皮虽然不那么脆了,但变得软糯入味,白菜也吸收了肉香,吃起来特别鲜。出锅前加盐和少许香油调味,撒点葱花,端上桌配着米饭吃,一口酥肉一口白菜,暖心又暖胃,每次做这道菜,米饭都要多煮一碗。还有酥肉炒青椒,把青椒切成块,锅里放少许油,先炒青椒,加少许盐调味,然后放入酥肉翻炒几下,让青椒的鲜辣裹在酥肉上,辣乎乎的特别开胃,尤其适合喜欢吃辣的人,配着米饭能吃得津津有味。
其实做酥肉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只要选对肉、腌入味、调对糊、控制好油温,就能做出下饭又好吃的酥肉。家常做饭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调料和步骤,用心做好每一个小细节,就能做出让人满意的味道。每次我家做酥肉,不管是直接炸好当零食吃,还是炖菜、炒菜,家里人都吃得特别香,尤其是孩子,每次都能多吃一碗米饭。这就是家常菜的魅力,简单又温暖,用普通的食材做出让人忘不了的味道,而酥肉怎么做下饭又好吃,这些步骤和技巧记住了,在家就能轻松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