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到了饭点,不少人都会对着厨房的食材犯愁,不是担心做出来味道寡淡,就是怕调料放多了喧宾夺主。其实想做好家常菜,不用追求多么复杂的技法,把基础的步骤做扎实,就能让菜的味道不难吃又好吃。就像咱们过日子一样,踏实做好每一件小事,结果总不会差。
首先得从买菜选食材说起,这是做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新鲜的食材本身就带着天然的鲜味,哪怕简单烹饪也不会难吃。每天早上的早市是选菜的好地方,那会儿的蔬菜还带着露水,叶子翠绿挺拔,根茎类的食材捏起来硬实饱满。比如买青菜,要看看叶子有没有发黄发蔫,菜梗是不是脆嫩,用手轻轻一折能断的就新鲜。买肉类的话,猪肉要选颜色粉红、纹理清晰的,用手按压后能快速回弹,没有异味;鸡肉则要看表皮光滑,肉质紧实,这样做出来的菜才会香。要是图方便在超市买,也要留意食材的保质期和新鲜度,别选那些看着没精神的,不然再好的厨艺也难救。
食材选好了,处理环节也不能马虎。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口感和味道。就拿蔬菜来说,绿叶菜洗的时候要多泡一会儿,去除表面的泥沙和农药残留,但也不能泡太久,不然营养会流失。像菠菜、苋菜这类含有草酸的蔬菜,最好先焯水再炒,这样既能去除涩味,吃起来也更健康。处理肉类的时候,去腥是重点,猪肉可以用清水浸泡出血水,鸡肉可以用姜片和料酒腌制十分钟,鱼肉则要仔细去除内脏和黑膜,这些地方是腥味的主要来源。切菜的手法也有讲究,土豆丝要切得均匀,炒出来才会受热一致;肉片要切得薄厚适中,太厚不容易熟,太薄又容易炒老。把食材处理得干净利落,后续烹饪的时候就能省不少事,也能让菜的味道更上一层楼。
调料的使用是让菜不难吃又好吃的关键一环,但很多人做饭时总把握不好调料的量。其实家常做菜不用放太多种类的调料,油、盐、酱、醋、糖这几样基础调料用好了就行。盐是百味之基,但不能放太早,不然会让食材里的水分流失,导致口感变老,一般在菜快出锅前放最合适。酱油分生抽和老抽,生抽用来提鲜调味,老抽主要是上色,要是做红烧菜,少放一点老抽就能让菜的颜色红亮诱人,但放多了会发苦。醋的作用是增香解腻,像炒土豆丝、凉拌菜里放一点,能让味道更清爽;炖肉的时候加一点,还能让肉质更软烂。糖不仅能增加甜味,还能中和酸味、提鲜,在炒番茄炒蛋、糖醋类菜肴里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适量,不然菜会太甜。调料的比例没有固定的标准,全靠平时多做尝试,根据自己的口味慢慢调整,做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找到合适的量。
火候的把控也很重要,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火候。炒青菜要用大火快炒,这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锁住食材的水分和营养,炒出来的青菜才会翠绿爽口,要是用小火慢慢炒,青菜很容易发黄软烂,味道也差很多。炖肉则需要用小火慢炖,让肉质慢慢变得软烂入味,大火炖的话不仅容易把肉炖老,还会让汤汁很快烧干。煎鱼的时候,要等锅烧热了再倒油,油热后把鱼放进去,先不要急着翻面,等一面煎至金黄定型后再翻,这样鱼皮就不容易破。蒸菜则要掌握好时间,像清蒸鱼、蒸蛋羹这类菜肴,时间太长会变老,时间太短又不熟,一般根据食材的大小和厚度来调整,蒸好后再淋上一点生抽和香油,味道就很鲜美。火候就像做菜的“脾气”,摸准了它的性子,做出来的菜自然就好吃。
除了这些基础步骤,食材的搭配也能让菜的味道更丰富。荤素搭配不仅营养均衡,味道也会更好,比如青椒炒肉丝,青椒的清香能中和肉丝的油腻,肉丝的鲜味又能让青椒更可口。色彩搭配也很重要,红的番茄、绿的青椒、黄的鸡蛋搭配在一起,不仅看着有食欲,吃起来味道也更有层次感。还有一些食材之间的“黄金搭档”,比如番茄和鸡蛋、土豆和牛肉、豆角和五花肉,这些经典的搭配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做出来的菜味道肯定不会差。有时候在菜里加一点蒜末、葱花、香菜之类的点缀,不仅能增加香味,还能让菜的口感更丰富。其实做菜就像搭配衣服一样,只要搭配得当,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味道。
很多人觉得做菜难,其实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只要把选食材、处理食材、用调料、控火候这些基础步骤做好,再加上一点耐心和用心,就能做出不难吃又好吃的家常菜。不用羡慕饭店里的大厨,自己在家用心做的菜,不仅卫生健康,还充满了家的味道。每天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看着他们吃得开心,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所以下次做饭的时候,不妨按照这些方法试试,相信你也能做出味道鲜美的家常菜,让这菜怎么做不难吃又好吃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