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菜是很多人餐桌上喜欢的一道家常小菜,无论是配粥还是下饭都特别合适。但不少人自己在家做捞菜时,总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做出来的捞菜容易发酸,口感大打折扣。其实捞菜怎么做不酸又好吃,这里面藏着不少家常的小技巧,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只要掌握好了,就能做出翠绿爽口、咸香适中的捞菜。
首先,选对食材是做好捞菜的基础。捞菜一般用的是叶菜类,像芥菜、白菜、萝卜缨这些都很合适,但要想不酸又好吃,食材的新鲜度至关重要。最好选刚从地里摘回来或者市场上新鲜售卖的,叶子要翠绿有光泽,没有发黄、软烂的迹象。如果是芥菜,要选那种叶片肥厚、梗部嫩脆的,老梗太多不仅口感不好,腌制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味道不均的情况。买回来的菜先不要着急处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开晾一会儿,让表面的水分稍微蒸发掉一些,这样后续腌制的时候不容易因为水分过多而发酵过度变酸。
接下来是食材的处理步骤,这一步不能马虎。先把菜逐片掰开,用清水仔细冲洗干净,尤其是叶片缝隙里可能藏着的泥沙,要多冲洗几遍。洗干净后,把菜放在沥水篮里沥干水分,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耐心,水分沥干得越彻底越好。如果着急的话,也可以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叶片表面的水分,但千万不能用力揉搓,以免把菜叶弄破,影响后续的腌制。然后把沥干水的菜切成段,长度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一般五六厘米左右比较合适,切好后再放到通风处晾上一两个小时,让菜的水分再减少一些,这时候菜会稍微发蔫,但还保持着一定的脆度,这样腌出来的捞菜才会爽脆可口,不容易发酸。
腌制是决定捞菜是否发酸的关键环节,盐的用量和揉制手法都很有讲究。准备一个干净无油无水的大盆,把晾好的菜放进去,然后根据菜的重量加入适量的盐。盐的用量不能太少,太少的话菜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发酵变酸;但也不能太多,否则捞菜会太咸,影响口感。一般来说,十斤菜搭配半斤左右的盐就差不多了,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稍微调整。加好盐后,就开始用手揉搓菜,揉搓的时候要均匀用力,把盐和菜充分融合在一起。刚开始揉搓的时候,菜会出水,这是正常现象,要继续揉搓,直到感觉菜的质地变得柔软,水分被充分揉出来,菜叶表面有一种滑滑的感觉为止。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几分钟,一定要有耐心,把每一根菜都揉搓到位,这样腌制出来的捞菜味道才会均匀,不会出现有的地方酸有的地方淡的情况。
揉好的菜接下来就要装坛了,坛子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用传统的陶瓷坛,这种坛子透气性好,有利于捞菜的发酵。装坛前,要把坛子彻底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烫一下消毒,再倒扣过来晾干,确保坛子里没有任何水分和油污。把揉好的菜沿着坛子内壁慢慢放进去,边放边用干净的筷子或者手把菜压实,尽量把菜之间的空气挤出来,这样可以防止菜在腌制过程中氧化变酸。菜要装满坛子,装到离坛口两三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然后把揉菜时出来的菜汁也倒进坛子里,菜汁可以起到密封和调味的作用。最后在坛口放上一圈干净的荷叶或者粽叶,再盖上坛子的盖子,在坛沿里加上适量的清水,这样可以形成水封,阻止空气进入坛内,同时也能让坛内的气体顺利排出。
装坛后的发酵过程也不能忽视,要把坛子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捞菜发酵过快,从而变酸,最适宜的发酵温度是15到20摄氏度左右。发酵期间,要经常检查坛沿里的水,一旦发现水少了,就要及时补充,保持水封的完整性。一般来说,发酵十来天左右捞菜就差不多做好了,具体时间可以根据温度和个人口味来调整。发酵好的捞菜颜色依然是翠绿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没有酸味。如果发现捞菜颜色发黄,或者闻起来有酸味,那就说明发酵过度了,可能是盐放少了或者温度太高导致的。
做好的捞菜可以直接取出来食用,也可以用来烹饪各种菜肴。直接吃的时候,可以稍微洗一下,去掉表面多余的盐分,然后切成细丝,加点香油、蒜末拌匀,就是一道爽口的开胃小菜。用来炒菜也非常美味,比如捞菜炒五花肉,先把五花肉切成片,在锅里煸炒出油,然后加入蒜末、干辣椒爆香,再放入捞菜翻炒均匀,加少量生抽和料酒调味,炒出来的五花肉香而不腻,捞菜脆嫩爽口,特别下饭。还有捞菜豆腐汤,把豆腐切成块,和捞菜一起放进锅里煮汤,出锅前加点葱花和香油,味道清淡鲜美,营养也很丰富。不管是直接吃还是烹饪,做好的捞菜都保持着脆嫩的口感,没有酸味,每一口都充满了家常的香味。
其实捞菜怎么做不酸又好吃,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关键就是要注意每一个细节,从食材的选择到腌制的过程,都要认真对待。只要按照这些家常的方法来做,就能做出让家人喜欢的捞菜。每次家里做捞菜的时候,整个厨房都弥漫着淡淡的菜香,等到捞菜做好了,盛上一盘,配着刚出锅的米饭,那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简单又美味的家常小菜,不仅承载着生活的烟火气,也藏着一家人对美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