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之后,市面上的泥鳅就渐渐多了起来。这种滑溜溜的小鱼,肉嫩刺细,营养也实在,不管是红烧还是煮汤,都有着独特的鲜味儿。可不少人在家做泥鳅时,总遇到一个头疼事儿——泥鳅一煮就碎,要么成了一锅“泥鳅糊糊”,要么夹一筷子就散架,既不好看也影响口感。其实啊,泥鳅怎么做不碎又好吃,关键不在厨艺有多高,而是要掌握几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从选料到处理,再到烹饪火候,每一步都藏着门道。
先说说选泥鳅,这可是打好基础的第一步。新鲜的泥鳅才能保证肉质紧实,不容易煮碎。去市场买的时候,要挑那些在盆里活跃度高的,用手一捞,滑得能从指缝里溜出去的,这种泥鳅新鲜度肯定没话说。要是泥鳅趴在盆底不动弹,或者摸起来手感发黏,那可能就不太新鲜了,肉质容易松散,做出来也难保持完整。另外,尽量选中等大小的泥鳅,太大的肉质可能偏老,太小的处理起来麻烦,还容易煮烂。选好之后,摊主一般会帮忙处理,但要是自己在家处理,可得有点耐心。先把泥鳅放在清水里养上一两天,每天换一次水,让它们把肚子里的泥沙吐干净,这样吃起来才没有土腥味。处理内脏的时候,不用开膛破肚,用剪刀在泥鳅头部下方轻轻剪一个小口,然后用手挤出内脏就行,动作要轻,别把鱼身弄破,不然烹饪时就容易碎。
处理干净的泥鳅,不能直接下锅,腌制这一步千万不能省,它可是让泥鳅不碎的关键。把泥鳅沥干水分放进盆里,加一勺料酒、少许盐和胡椒粉,再切点姜片和葱段放进去,用手抓匀。这里要注意,抓的时候动作要轻柔,别使劲搓揉,以免破坏鱼身的完整性。抓匀后盖上保鲜膜,静置15到20分钟,这样既能去除泥鳅的腥味,又能让肉质稍微紧实一点。腌制好之后,很多人会直接下锅,其实还可以多加一步——拍点淀粉。在腌制好的泥鳅表面均匀地裹上一层薄淀粉,就像给泥鳅穿了一层“保护衣”,下锅后淀粉会迅速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能有效防止泥鳅煮碎,还能让后续烹饪时更好地挂住汤汁,吃起来更入味。不过淀粉不能裹太厚,不然会影响口感,薄薄一层就够了。
接下来就是烹饪环节了,家常做法里红烧泥鳅最受欢迎,要想做得不碎又好吃,火候和翻炒技巧很重要。先准备好调料,葱切段、姜切片、蒜拍扁,再切点干辣椒和花椒,喜欢吃辣的可以多放一点,再准备一勺豆瓣酱和一勺生抽、少许老抽。锅里倒油,油热后先把葱姜蒜、干辣椒和花椒放进去爆香,炒出香味后加入豆瓣酱,小火慢慢炒出红油,这里要用小火,别把调料炒糊了。然后把裹好淀粉的泥鳅倒进锅里,这时候要注意,下锅后先不要急着翻动,让泥鳅在油里稍微煎一会儿,煎到一面定型后再轻轻翻面,煎至两面都微黄。很多人一下锅就不停翻动,这样很容易把泥鳅翻碎,一定要等一面定型了再动。煎好泥鳅后,加一勺生抽提鲜,少许老抽上色,然后加适量的热水,水量没过泥鳅的一半就行,别加太多水,不然煮出来的泥鳅味道会变淡。大火把水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炖,炖的时候可以轻轻推一下锅铲,让汤汁均匀地裹在泥鳅身上,但不要使劲翻炒。炖个15分钟左右,汤汁就会变得浓稠,这时候可以尝一下咸淡,根据口味加点盐调味,然后开大火收汁,收汁的时候要不停晃动锅,让每一条泥鳅都挂满汤汁,直到汤汁变得浓稠发亮就可以关火了。
除了红烧,泥鳅煮汤也是一道鲜美的家常菜,煮汤时要想泥鳅不碎,关键在于水温和下锅方式。先把处理好的泥鳅腌制一下,和红烧的腌制方法一样,然后准备一口砂锅,锅里加足量的清水,放入姜片和葱段,大火把水烧开。水烧开后,转成小火,把腌制好的泥鳅一条一条地放进锅里,别一下子全倒进去,以免泥鳅互相碰撞导致碎掉。放进泥鳅后,用勺子轻轻推一下,让它们均匀受热,然后继续用小火煮,煮的过程中不要盖锅盖,以免锅里的温度太高把泥鳅煮碎。煮到泥鳅的眼睛鼓起来,就说明差不多熟了,这时候加入切好的豆腐块或者冬瓜片,继续煮5到8分钟,然后加盐、胡椒粉调味,最后撒上葱花或者香菜,一道鲜美的泥鳅汤就做好了。这样煮出来的泥鳅完整不碎,汤也特别鲜香,夏天喝上一碗,清爽又解腻。
很多人觉得泥鳅滑溜溜的不好处理,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一点都不麻烦。而且泥鳅怎么做不碎又好吃,真的没有那么复杂,选新鲜的泥鳅,处理时动作轻柔,腌制时加对调料,烹饪时掌握好火候和翻炒技巧,就能做出一盘完整入味的泥鳅。不管是红烧还是煮汤,按照这些方法来做,保证泥鳅不碎,还能充分发挥出它的鲜味。家里来客的时候端上这么一道菜,既下饭又有面子,大人小孩都爱吃。平时自己在家做,简单又实惠,比在外面吃的还放心。试着按照这些步骤做一次,你就会发现,原来做好泥鳅也不是什么难事。